巫溪县和美乡村—红池坝镇茶山村
彭水县罗家坨苗寨苗舞盛会迎游客
梁平区屏锦镇万年社区巴渝和美院落
城口县修齐镇举办“村BA”和美乡村篮球赛盛况
铜梁区安居镇象山村郑家院子“铜心小院”
酉阳县涂市镇特色产业“涂市大米”
暮春时节,铜梁区侣俸镇,中蔬种业重庆公司技术人员孙华刚正通过手机查看蔬菜大棚实时数据;100公里外的重庆中心城区,市民孙鹭飞通过区块链溯源系统预订了他种植的高端蔬菜。这种跨越山水的连接,正是重庆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微观写照。
正在全力建设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的重庆,大山大江包裹着大城大乡:这个32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规模城市里,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面积占比95%的农村地区,布局上呈典型的区县棋布于乡村之间的特征,这与全国城乡人口分布、空间结构都极为相似,也为重庆的城乡融合实践平添了全局性先行探索价值。
答好城乡融合“双向奔赴”这一新的时代命题,重庆正以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为经纬,构建起乡村振兴的系统工程。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221元、增长6.7%,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24。数字背后,是五个振兴环环相扣、协同发力的深层逻辑。
产业振兴 筑牢城乡融合的物质基石
“乙巳年巫溪老鹰头采,开山!”
4月9日,巫溪老鹰茶2025年头茶采摘仪式上,随着司礼一声“开山”,巫溪老鹰茶2025年头茶正式开采。
巫溪在地老鹰茶树达到270万株,是全国老鹰茶的主产地,2025年春季已出苗450万株。蒲莲镇作为巫溪老鹰茶的主产区,全镇现有老鹰茶2万亩,年产老鹰茶鲜叶600多吨,产值6000余万元。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山城重庆,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重庆耕地面积2805万亩,其中丘陵山区占比90%以上,全市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耕地总量的17%,单块1亩以下耕地占比80%以上,具有典型的“鸡窝地”“巴掌田”特征。
依托这样的立地条件,重庆传统种养业亩均收益不足2000元。破局的关键,在于紧扣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着力写好“土特产”文章。
历经10多年持之以恒地培育,巫山脆李从农户庭院中的零星小水果,华丽变身为重庆三大特色水果产业之一。巫山以脆李产业为纽带,让3万余人吃上“旅游饭”,累计吸引游客400万余人次,发展乡村旅游主体2500余家,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1亿元。与此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深度开发脆李面膜、脆李酒等深加工产品,未来还将打造“长江百里李花长廊”等示范区,建成运营“脆李产业大脑+未来果园”,实现数字化转型,致力将脆李产业打造成百亿级生态特色产业。
一枚脆李的蝶变,印证着重庆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大逻辑。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重庆依山就势培育巴渝名优“土特产”,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纳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打造,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截至目前,10条百亿级生态特色产业链产值达1847.71亿元,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达到877家,区域公用品牌年销售收入突破120亿元。
山城大地,乡村产业发展根基不断夯实,筑牢的不仅是农业发展的底盘,更是乡村振兴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才振兴 激活城乡要素的核心动能
产业振兴创造的需求,正在转化为人才振兴的引力场。
“蚕宝宝,脱衣裳,脱一件,变个样,脱了四件旧衣裳,变成一个茧姑娘……”走进丰都县保合镇金盘村六组养蚕厂房,新农人胡桂芳正忙碌着给蚕喂桑叶。数万条蚕正在专心“干饭”,屋子里满是“沙沙沙”的声音。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再到如今带领村民养蚕增收致富的达人,胡桂芳的成长,画出了大多数新农人的成长轨迹。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无论是完成艰巨任务,还是充分激发潜力,都有赖于在巴山渝水间展翅翱翔的人才“雁群”。
市委、市政府明确将“头雁”项目纳入《重庆市“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按照规划,从2022年开始,重庆将每年培育“头雁”400名,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头雁”2000名。
眼下,重庆已完成培育“头雁”800人,初步建立了一支与新时代、新重庆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能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不少已经在基层一线发挥关键作用。
在梁平,青年农民邓中返乡创业,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让农民当上“甩手掌柜”;在开州,新农人牟韦聚焦于一颗黄豆的精深加工,实现年产值28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增收100万余元;在酉阳,回乡创业的“乡村CEO”张海华带着村民学做电商,销售农副产品超过7100万元,带动了全县5000多户村民实现增收……
另一方面,我市通过探索“引育留用”乡村人才机制,先后培育认定农村实用人才54.7万人,其中高素质农民28.5万人、农村致富带头人6700人,让澳门威尼斯人官网,澳门威尼斯赌场“老把式”“土专家”得到职业认可,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随着人才强音持续奏响,重庆乡村发展动能愈发强劲。
文化振兴 铸就城乡共荣的精神纽带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中国农民的传统标签,而当下的中国农民有着更广的精神世界以及澳门威尼斯人官网,澳门威尼斯赌场元的精神追求。
4月8日,“云阳见面·平安相伴”第三届巴渝和美乡村农体文旅消费季暨乡村篮球运动会拉开帷幕。首场篮球赛在万州区熊家镇与云阳县养鹿镇之间激烈展开,场上球员你争我夺,场下观众呐喊助威,浓厚的乡土气息与竞技热情交织。“这才是咱们老百姓自己的‘村BA’!”村民王大爷笑着竖起大拇指。
近年来,广袤的巴渝山乡,“村BA”“村超”“村TT”相继爆红,承载乡愁记忆、映照农民火红生活、彰显乡村文化新貌,是这些群众性赛事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重要原因。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无疑就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其要义,在于实现传统文明的创造性转化。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地域辽阔,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散落在各个乡村,綦江农民版画、铜梁龙灯、土家族摆手舞、秀山花灯等,涵盖方言、服饰、美食、传统技艺、风俗民情等方方面面。
我市结合自身农业特点与巴渝人文特色,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积极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已挖掘出近1000个农耕文化遗产。
去年9月,为了将这些农耕文化“活化”利用起来,我市发布了“巴渝农耕文化数字一张图”。该地图以分布在重庆广袤乡村的农耕文化遗产点位为基础,包括周边的特色美食、乡村民宿、节庆活动、体育赛事、农事体验、优品土特产等,汇集形成乡村文化导览导航服务。
春回大地,各地的乡村文化活动随之升温:铜梁区将千年龙舞纳入中小学课程,綦江农民版画开发出数百种文创产品,忠县“三峡留城”记忆馆用数字技术让几万移民找到乡愁归属。这些实践表明,当传统文化被赋予现代表达,就能成为连接城乡的情感桥梁。
生态振兴 夯实城乡共享的绿色本底
闲置圈舍“变身”晒谷场、储物间、小菜园,异味浓重的露天旱厕“入户”成为干净整洁的卫生间,生活污水无直排、无外溢,农村垃圾集中收运、综合利用……璧山区福禄镇斑竹村,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改造,带来乡村面貌大变化。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斑竹村这样的蜕变范例在这片土地上星罗棋布、以点成线、由线及面,正在绘就一幅广袤而绚丽的乡村生态新画卷。
近年来,我市累计建设巴渝和美乡村达标村3486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7.8%,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100%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75%,已消除农村黑臭水体12434个、面积295.2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清理一活动”要求纳入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常态化清理房前屋后杂物堆、田间地头废弃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连续5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居全国第一;农村人居环境综合评分连续2年排全国前十、中西部第一。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庆的生态振兴具有双重使命:既要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又要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秀山县涌洞镇河坝村,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到处是大大小小的煤矿,一时间让村民的腰包先鼓了起来。但好景不长,瘠薄的煤层开采殆尽,采空的地方地灾频发,海拔高差800多米的山坡,成了滑坡和泥石流最喜欢的“跑道”。
生态治理让这里转换了“赛道”:依托2023年11月拿到的全国地质文化村招牌,乡村道路得到拓宽,40多套农房焕然一新,还新建了科普长廊、科普广场、陈列室等设施;村里的富硒大米身价倍增,从每斤一两元飙升至近10元,村民的腰包再次鼓了起来。
在山城重庆,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梁平双桂集团利用“林地经营权+生态产品价值”作为抵押品,成功向重庆银行梁平支行贷款4500万元,率先将生态资产转化为可抵押的“绿色信用证”;酉阳立足于平均海拔800米的地理特点,持续打造具有地方辨识度的“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种种实践,印证着“护绿生金”的现实路径。
组织振兴 构建城乡互动的制度框架
基层组织的治理效能,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质量。重庆通过组织振兴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将顶层设计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
綦江区隆盛镇,以农家小院为基本单元,建设打造“有‘李’小院”,打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实现矛盾纠纷内部解决,产业发展共谋共商,通过开展院坝会的形式,收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心愿清单”变“实效清单”。
永川区板桥镇,去年夏天的连晴高温让当地的花椒产业面临危机,通过“141”基层智治平台,各村指挥中心接到了为花椒浇水保苗的指令任务。全镇干部群众及时行动,启动灌溉设施设备,每天分早晚持续不断浇水,一场“花椒保卫战”获得完胜。
荣昌区河包镇,通过“三事分办”(即“大事”政府牵头来办、“小事”村组协商共办、“私事”引导群众自办),合理界定政府、村组、村民的权责边界,政府不再大包大揽,群众也有责任担当,村组还要动员村民互助,提高了乡村基层治理效能:一块块小田顺利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田里养殖的小龙虾即将上市。
……
一个个生动案例,展现出党建引领下乡村发展的蓬勃活力,重庆通过狠抓“党建扎桩·治理结网”,落实“141”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改革,开展以党建统领的乡村“院落微治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愈发坚实,凝聚力与战斗力不断攀升。
“上下用心,惟农是务。”市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重庆乡村振兴仍面临特殊考验:山区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城乡要素交易平台尚未贯通,生态产品确权体系有待完善。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强化五个振兴的协同性。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巴渝人民渴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也深知“乡村让人们更向往”。当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要素形成化学反应,乡村振兴便超越了经济范畴,升华为城乡文明形态的重构。在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中,重庆正用系统思维破解超大城市乡村振兴的难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鲜活范式。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